在生活中,危险总是不期而至,心脏骤停、溺水、触电等紧急情况随时可能发生,而在这些关键时刻,心肺复苏术(CPR)往往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。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急救技能,一场别开生面的应急救援模拟现场在[具体场地名称]火热开展,通过使用心肺复苏模拟人,让参与者身临其境感受急救场景,学习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。
现场摆放着几具高度仿真的心肺复苏模拟人,它们的外观和触感都与真人极为相似,能精准模拟心脏骤停患者的状态,为培训提供了逼真的环境。
培训正式开始,专业急救导师[导师姓名]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。他指出,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关键救命技术,最佳抢救时间是心脏骤停后的“黄金4分钟"。每延迟1分钟进行心肺复苏,患者的生存率就会大幅下降。
随后,导师亲自示范心肺复苏的完整操作流程。首先是判断现场环境安全,这是救援的基础,避免救援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。接着,快速拍打并呼喊模拟人双肩,凑近观察胸部起伏5 - 10秒,以此判断意识和呼吸状况。确认患者无反应、无呼吸后,立即打“120"并启动应急救援程序。紧接着,触摸模拟人的颈动脉搏动,判断有无脉搏。导师强调,这个步骤要在5 - 10秒内完成,动作要准确迅速。之后,将模拟人仰卧在平坦坚硬的地面,施救者跪于其肩旁,双手交叠,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(胸骨中下1/3处),手臂伸直,利用上身力量垂直向下按压,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 - 120次,按压深度需达到5 - 6厘米。每按压30次,就需要进行2次人工呼吸。开放气道时,采用仰头抬颌法,清理口腔异物,捏住模拟人的鼻子,口对口紧密吹气,每次吹气时间持续1秒以上,确保胸廓有明显起伏,吹气量为500 - 600毫升。如此循环往复,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操作,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,或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。
在导师示范结束后,参与者们纷纷跃跃欲试。张同学是第一个上场实操的,他略显紧张,但还是努力回忆着导师的讲解,一步步操作起来。可在按压时,他的手臂有些弯曲,按压深度也不够,模拟人立刻发出“按压错误"的语音提示。导师见状,立刻上前纠正他的姿势,耐心指导:“手臂一定要伸直,借助上身的重量向下按压,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按压深度。"张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,逐渐掌握了要领,模拟人的语音提示也从“按压错误"变成了“按压正确",这让张同学信心大增。
接着,李同学也开始了操作。他在人工呼吸环节遇到了问题,吹气时总是无法让模拟人的胸廓有效起伏。导师检查后发现,李同学在吹气时没有捏住模拟人的鼻子,导致气体泄漏。经过调整,李同学成功完成了一次规范的人工呼吸,他兴奋地说:“原来这些细节这么重要,差一点就前功尽弃了。"
现场气氛热烈,大家在实操中不断犯错、不断改进,对心肺复苏术的理解和掌握也越来越深刻。一位参与者感慨道:“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心肺复苏,觉得挺简单,自己上手才知道难度不小,每个步骤都有严格要求,稍有差池就可能影响救援效果。"
除了个人实操,现场还设置了团队协作救援环节。模拟了一起多人受伤的突发事件,参与者们分组进行救援,有人负责判断患者情况、打急救电话,有人负责进行心肺复苏,有人负责清理现场、协助搬运患者,大家分工明确、配合默契。在这个过程中,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至关重要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都会影响整个救援进度。通过这个环节,参与者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性。
随着培训的深入,大家的操作越来越熟练,越来越规范。在最后的考核环节,大部分参与者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完成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,成功“救活"模拟人。导师对大家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:“通过这次培训,大家都掌握了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,如果遇到紧急情况,能够勇敢地运用所学知识,伸出援手,挽救生命。"
这场应急救援模拟现场活动,让参与者们在实践中学习,在体验中成长,深刻认识到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。相信在未来,当面对真正的紧急情况时,他们能够冷静应对,用所学的急救技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,让更多的生命在危急时刻得到挽救 。